当前位置:首页 >生活 >鄭州老奶奶廟遺址暨嵩山東南麓舊石器地點群

鄭州老奶奶廟遺址暨嵩山東南麓舊石器地點群

2025-11-02 11:10:24 [葉一茜] 来源:無所不至網

鄭州老奶奶廟遺址暨嵩山東南麓舊石器地點群

展現距今3~5萬年中原地區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複雜的棲居形態

提供我國及東亞地區現代人起源研究的新視角

現代中國人來自何方,北京猿人是否我們的直係祖先,這是最近20多年來中外考古學與古人類學界一直激烈爭論的學術焦點,也是公眾長期熱切關注的話題。按照非洲夏娃說的理論,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在最後冰期的寒冷氣候階段已經滅絕,現代中國人是在距今4-5萬年前後,由起源於非洲的現代人類分別從南北兩路進入亞洲東部的中國境內。由此看來,位於東亞大陸核心地帶的中原地區在距今3-5萬年期間的考古發現,已經成為認識我們直係祖先來源的關鍵所在。近年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合作連續發掘多個晚更新世遺址,調查發現數百處舊石器地點。這些新發現完整地展示了位於中原核心地帶的嵩山東南麓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之交階段的棲居形態,並發現一係列與現代人行為特征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為認識中國及東亞地區現代人類的來源與發展特點等問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視角。

嵩山東南麓位於中原核心地區,是聯結我國及東亞大陸南北與東西的樞紐,也是中華文明起源與東亞地區現代人類出現與發展的關鍵區域。2011年4至8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發掘位於嵩山東麓的鄭州西南郊老奶奶廟遺址,揭露麵積近50平方米,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麵。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新發現的300多處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不僅係統地再現了鄭州地區晚更新世人類的棲居形態,同時也發掘出土一係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為探討我國及東亞地區現代人類出現與發展等史前考古學核心課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證據。

老奶奶廟遺址的主要發現 

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櫻桃溝景區內,東南距代家門村約500米,西鄰賈魯河上遊九娘廟河,坐落在河旁二級階地之上。遺址西北角建有一座小廟,當地稱老奶奶廟。遺址地處鄭州西南部的嵩山餘脈向東延伸地帶,屬低山丘陵區,地勢呈東高西低,區內黃土堆積發育。

地層堆積

遺址東側的馬蘭黃土斷崖剖麵高近20米,馬蘭黃土之上還迭壓著新石器至曆史時期的文化層。但在發掘區內,由於雨水衝刷與當地村民取土的破壞,大部分馬蘭黃土以上的堆積已不存在,已接近舊石器文化層。僅局部尚保留有1~3米不等的殘餘堆積。發掘區中部的東剖麵的地層堆積如下:
  
1層:表土層。
2層:擾土層,含陶片、漢磚,以及動物化石與打製石器等。
3層:黃褐至灰褐色黏質粉,砂舊石器文化層,可進一步劃分為6個亞層:
A層:黃褐色黏質粉砂,含少量石製品和動物化石。
B層:灰褐色黏質粉砂,石製品和動物化石非常豐富,並有多處灰堆遺跡。
C層:灰褐色黏質粉砂,含石製品和動物化石等遺物,有零星用火遺跡。
D層:灰褐色黏質粉砂,含石製品、動物化石及用火遺跡。
E層:灰褐色黏質粉砂,石製品和動物化石較豐富,也有用火遺跡。
F層:灰褐色黏質粉砂,含數量眾多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亦發現數量較多且麵積較大的用火遺跡。

4層以下的試掘麵積很小,平麵布局情況尚不清楚。從剖麵觀察可見,該層為灰褐色、灰黃色至黃褐色粉砂,局部有較清楚的水平層理。亦可分為多個亞層。除最下層為較純淨、水平層理明顯的灰黃色粉砂外,其餘6個亞層均含有石製品、動物化石以及炭屑等文化遺存。

老奶奶廟主要文化層的加速器14C的年代測定結果為距今40000年前後(未校正),結合附近遺址光釋光測年數據來看,該遺址14C測定結果校正後的實際年齡應早於距今45000年。



1234下一頁

(责任编辑:寧波市)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